误区1、一门心思奔名校
正解:“名牌”大学并不是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
有些考生分数只在一本线上10-20分,爸爸妈妈计划为孩子在本科一批只考试报名一所心仪“名校”,其他志愿舍弃。这种填报志愿方法是欠缺考虑,风险较大的。考生本身分数不够,本科一批只考试报名了一所名校,假如没被所报院校录取,就失去了就读其他一本院校的机会。
不能否认,“211”和“985”高校在硬件、软件上都较优越。能考上名牌大学固然是好事,但完全从“名牌”出发选高校,不考虑其他原因,尤其是专业原因,是非常不明智的。
更何况,“名牌”大学并不是所有专业都是优势专业,普通二本高校一些专业也有特点,具备非常强的实力。因此,填报志愿时,爸爸妈妈不要只考虑“名校”,要走出非“名校”不报的误区。
误区2、不仔细看招生章程
正解:高考考试志愿别冷落了招生章程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其内容需要合法、真实、准确、表述规范。高校的招生章程经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备案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不能擅自更改。学校法定代表人应付学校招生章程及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高校依据招生章程拓展招生工作。”
因此,招生章程具备非常强的规范用途,既是对高校的一种约束,也为考生创造了愈加公平、公正、公开的角逐环境。同时,它也是考生知道招生政策的主要渠道,是填报志愿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误区3、志愿之间不需要拉开梯度
正解:不同志愿填报方法要不同对待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尤为重要的。就全国来讲,基本分两种状况:一种是实行平行志愿,在拉开梯度这个问题上,风险有所减小,但更不是不考虑。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减少了考生落榜的风险,同时更突出了高考考试分数有哪些用途。在考虑梯度问题时,可以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垫一垫”的原则。
第二种志愿模式是顺序志愿,院校梯度就尤为重要了。我认为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第一志愿最重要。第二,第二志愿应该重点考虑往年考试报名人数不足,过去招过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或对二志愿有预留计划的高校。
误区4、以为高校分数线千篇一律
正解:高校分数线存在波动
“老师,今年学校最低分数线多少啊?”“我这个分数,能上你们学校吗”……在咨询会上,分数是父母咨询得最多的问题。类似的问题把招生老师也给难住了,他们只能告诉父母“录取分数不是学校决定的,要看考生考试报名的状况”。
“你们学校往年不是520分录取吗?”一名父母的孩子今年考了520多分,对招生老师的回话“这个分数有的风险”,她表示质疑。在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分数线,以供考生和父母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父母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和以前的分数线“对号进座”。
事实上,高校的最低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没办法准确了解。另外,高校的分数线存在波动,有些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剖析几年的录取状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通常来讲,志愿填报时至少要参考过去3-5年的分数线与录取考生对应的“位次”,相较于分数线,位次的变化比较小。
举例,四川农业大学往年录取状况(如下图),2011年-2017年录取平均分分别是5420分、526分、578分、566分、569分、569分、569分,再拿这类数据和历年的批次线做对比,找出差值。
只有基于这类详细的数据,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才能得到很大提高,做到分数“一分不浪费”,这类数据在新浪高考考试志愿通中很详细。
误区5、全部填报热点、紧俏专业
正解:“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另外一个误区是:盲目拥挤热点专业,笔者在咨询时常常被问道“今年什么专业热”“什么专业是好专业?”事实上专业没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盲目挤热点专业,对考成长远进步很不利。
第一,热点专业分数高,角逐激烈,假如成绩不太突出,角逐实力并不是非常强的学生在挤热点专业时,容易落榜。即便侥幸被院校录取,因为热点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非常强,在就业选择和未来的工作中也非常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点专业”而又不忽略“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误区6、只凭学校或专业名字选
正解:有的专业虽然名字相同,但仍存在肯定的差异
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还有一个误区是,喜欢凭借专业的名字来选择专业,而对专业内涵不知道。事实上,不同专业之间所学的课程、进步方向的差异是很大的。有的专业虽然名字相同,但仍存在肯定的差异。
考生在看专业的时候,必须要详细知道专业的内涵,一般应该知道以下几方面内容: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什么,是不是是特点专业,专业的实力怎么样,有无硕士、博士点,是不是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相同种类专业当中居于哪个位置,专业进步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怎么样,专业对学生的有关科目成绩和身体情况有无特殊需要。
误区7、不服从专业调剂
正解: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可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
当考生在考试报名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不填写“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置。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拉开梯度,没学会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点、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不是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筹备。假如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误区8、平行志愿没风险
正解:“投档后又被退档”是最大的风险
平行志愿虽然减小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仍然存在肯定风险。具体表目前以下三方面:投档后又被退档的风险、定位不准确的风险、志愿没梯度的风险。
平行志愿的投档比率在105%以内,但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或许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将直接进入寻求志愿。这是平行志愿最大的风险。
被退档的原因大致有:高考考试分数在所有被投档到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当然,假如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样,只须分数达到投档线,服从专业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风险将大大降低。
误区9、选择专业不考虑兴趣专长
正解:选择符合考生特质的专业,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
在选择高考考试志愿时,爸爸妈妈固然要考虑孩子以后的职业规划,但更要紧的是要考虑到他的自己特质。选择符合考生特质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以后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好选择。
考生自己特质包含个人兴趣喜好、个人性格特点、个人能力所及、个人身体条件等4个方面。假如爸爸妈妈选择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就是违背了考生的个人兴趣喜好。试想,面对一个自己根本不有兴趣、完全不喜欢的专业,又怎么样需要他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深造。
再譬如,一个考生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不喜欢与陌生人交际。假如爸爸妈妈选择让孩子学医,以后当大夫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医患接触是必不可少的诊疗环节,而孩子的性格特点特点不合适当大夫,爸爸妈妈没考虑到这点。
误区10、填报志愿是父母的事
正解:把志愿决定权还给孩子
每对爸爸妈妈都期望我们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念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有的爸爸妈妈还固执得有的过分,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视孩子的兴趣、喜好,致使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非常大,给孩子导致不小的重压。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爸爸妈妈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高考考试决定着近千万考生的命和前途。考入哪种学校,上什么专业,以后从事哪种工作,都是孩子我们的事情,上大学的是孩子,而不是爸爸妈妈。假如爸爸妈妈给报的专业他不喜欢,甚至一点兴趣都没,以后的学习积极性会遭到打击。
爸爸妈妈关心孩子的将来进步,并对志愿填报十分看重的心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爸爸妈妈毕竟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把该说的话都说到了,也完全应该,但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建议,争取达成协议。